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官   网:https://www.bisu.edu.cn/
  • 类   型:公办
  • 建校时间:1964
  • 分   类:语言类
  • 所属省份:北京
  • 硕士点:5个
  • 博士点:0个
  • 电   话:010****7800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园风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介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语和旅游为优势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等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后隶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领导。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风,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办学经验,产生了一批名家名师。新中国早期资深翻译家李越然、苏琦、周锡卿、董乐山、管震湖、李传松、王志佑、王文炯、舒雨等先生都曾在学校弘文励教。

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面毗邻中央商务区(CBD),东面紧靠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本科生6300余人、研究生1400余人、留学生近700人、贯培生近1400人。现设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洲学院、欧洲学院、中东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政党外交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基础科学部、贯培学院和夏斗湖学院17个教学单位。图书馆现有藏书122万余册,年订外文原版报刊187种、中文报刊486种;电子图书100余万册;数据库129个,其中中文数据库43个、外文数据库84个,自建数据库2个。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5个(其中有26个语种专业)、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联合培养翻译博士,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联合培养旅游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旅游管理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5个(英语、日语、阿拉伯语、俄语、旅游管理)、北京市“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2个(翻译、财务管理)、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翻译、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日语)。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外语专业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狠抓“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非外语专业依托优势外语教学资源和多元文化环境,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现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商务部原部长高虎城,中联部原副部长刘洪才、徐绿平,外交部原副部长程国平,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原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信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常振明,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江波、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世军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杰出人士。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首都重大发展战略为重点,发挥学科优势,强化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服务与文化贸易、一带一路建设、公共政策翻译、对外文化传播、区域与国别研究、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等领域创新特色研究和高层次交叉人才培养,强化新型智库矩阵建设和咨政服务特色。现设有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中阿改革发展研究院、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研究院、中华文化研究院、思想教育研究院、中国动漫文创研究院、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资源与知识服务实验室等18个科研机构,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备案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导刊》《跨文化研究》《阿拉伯研究论丛》等学术刊物。

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近60%,大多数教师具有在国外进修或工作的经历。学校还聘请兼职教授120余名,拥有外国专家60余名。学校有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学校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学校与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合作科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等,年均赴外留学学生600余人,年均接收外国留学生1500余人次。学校与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巴拿马大学合作共建了6所孔子学院。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己任,以“融中外、兼知行”为办学理念,以外语、旅游为优势特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强化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情况概述

2000年我院成为北京市院校以来,瞄准北京市的发展战略,融入首都,服务首都成为学院办学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我院在完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积极拓展学生就业领域,使学生能够凭借专业实力,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三年(01至03年)学校保持了很高的就业率,02、03年还超出北京当年总体就业率。占毕业生总数53.3%的学生留在北京的外事、商务、新闻、旅游等行业工作。

二、毕业生主要流向

1、去国家机关就业的毕业生一般占就业总人数的10%―15%左右,主要流向外交部、中联部、中央统战部、文化部、外经贸部、农业部、财政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安全局等机关;

2、去企业就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一般占就业总人数的60%左右,主要流向为国旅总社、中旅总社、中青旅、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人民银行、工行、农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纺织进出口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等企业;

3、去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的20%左右,主要流向为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贸促会、红十字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以及一些教育、科研单位。

4、毕业后留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70%左右。

5、去深圳、青岛、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沿海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就业人数的25%左右。

6、近三年选择考研(双学位)、出国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长,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5%-20%。

三、社会声誉

因具备高质量生源基础,较完善的培养过程,鲜明的专业特色,需求对口的就业渠道,因而就业后,我院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快、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2001年11月,学院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恳谈会”。与会代表对我院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工作能力,进取心、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较高评价。2004年,我们对部分校友和用人单位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和访谈。从毕业生调查结果看,近80%的毕业生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从用人单位的访谈和调查分析看,90%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作为外语类院校毕业生二外学生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有良的思想品德、较强的进取心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85%被调查的用人单位认为二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应用方面属于优秀;80%被调查的用人单位认为二外学生善于合作、人际关系好、可塑性强;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认为北二外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中层以上级别的领导。事实说明,学校培养定位、学生的专业特色、学生从事职业工作的综合素质是符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

四、优秀校友

建院40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毕业生上万余名,学生们遍及国内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无私地贡献,为人民出色地服务。毕业生中,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工作人员,也有专家、学者、驻外使节、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尤其是在外事、旅游、文化、教育、新闻、社科研究等企事业单位相对集中。涌现出如刘春先、王毅、刘洪才、高虎城、张吉龙、和广北、赵立凡、盖志新等为我国外交、经贸、金融、文化、旅游等重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