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 官   网:https://www.whu.edu.cn/
  • 类   型:公办
  • 建校时间:1893
  • 分   类:综合类
  • 所属省份:湖北
  • 硕士点:59个
  • 博士点:49个
  • 电   话:027****54231

武汉大学校园风景

武汉大学介绍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学校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第199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4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351-400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0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08人,其中正副教授2970余人,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6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504人,硕士研究生19516人,博士研究生8289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830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砥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将以*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武汉大学就业状况

  求知成才,助您腾飞——武汉大学本科生就业指导及就业情况

  武汉大学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严格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形成“学校统筹、学院推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以“满意就业”为目标,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为目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倾心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努力构建广阔的就业平台。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已形成了成熟的校园招聘活动运作模式和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了以校内大中型供需见面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会为主体、其他招聘形式并存、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有形”就业市场。武汉大学已成为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武汉和中南地区的重要招聘基地。据统计,每年有近万家用人单位以各种形式与学校联系选聘毕业生,其中包括外交部、新华社等一大批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沃尔玛、微软、通用电气、福特汽车、花旗银行、戴尔、索尼、三星等2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银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平安、东风汽车等50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学校每年举办近千场招聘活动,收集整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数万条,市场供需比超过1:10(见下表)。

  2010、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情况比较(不含各学院统计)

年份

大中型供需见面会场次

来校招聘单位数量

知名企事业校园专场招聘会

供需比

毕业生人数

2010届

22场

1842家

607场

1:8.6

7350

2011届

22场

2665家

688场

 1:14.6

7547


  ——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采取校企双向介入、联合培养的模式,先后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电力、东大阿尔派等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与微软公司、苹果公司、香港汇丰银行、宝洁公司、凯迪电力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毕业生选聘合作,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各级政府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为毕业生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

  ——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职场展望》等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规划辅导与就业咨询,举办职场精英讲座,实施职业测评以及网络学堂等方式,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自身的兴趣、性格和职业价值观等职业取向,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科学职业发展意识和择业观,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工作。

  ——切实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学校对有就业意愿但因种种原因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利用宣传预征入伍、科研助理、服务外包、选聘到村任职、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利用学校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动员学校参股企业和广大校友尽可能聘用我校毕业生,同时加强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满意就业。

  近年来,我校每年都有近一半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武汉大学不仅是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质研究生生源基地,而且每年都有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通过申请全额奖学金,赴哈佛、耶鲁、剑桥、普林斯顿、康乃尔等国际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参加就业的同学,70%工作地点在直辖市、省会或计划单列城市,工作单位绝大部分为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的起点高、质量好、发展空间大。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成为各级各类人才市场的知名品牌。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供需比一直稳定在1:10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近三年普通本科毕业生流向统计表

类别

2009

2010

2011

毕业生总数

6753

7350

754

高校投票

0

0

0

  • 1191834
  • 476200
  • 414742
  • 314761
  • 286513
  • 256847
  • 239647
  • 202073

  • 1851073
  • 1648420
  • 1285085
  • 1232939
  • 1191832
  • 1074497
  • 945819
  • 855443

同类型大学推荐:

高考院校库分数线统计时包含了特长生分数,因此最低分和平均分可能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数据为准。

如果您发现网页当中的任何错误,欢迎发送邮件(zhangran@100tal.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谢谢!

城市导航


高考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17 www.gao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一个

下一个 »